前段時間,美國《新聞周刊》用巴赫的肖像畫作為封面,并題名為“向偉大的巴赫歡呼,致敬”。很多人不禁要問,他的作品形式老套,音色暗沉,風格簡樸,到底是什么使他如此備受尊崇呢?
為了更多地了解隱藏在這些“簡單樸素”的形式背后的深刻含義,我們需從作曲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人生歷程說起。
約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國中部的愛森納赫小鎮。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馬丁·路德,就是在這里把圣經翻譯成德語的。那時市民們最主要的音樂活動中心是教堂,最需要的音樂就是新教音樂,教堂同時也是開展人際交往的聚會場所。市民們在聆聽美妙音樂,頌揚上帝的同時,還能獲得交際的樂趣。在那個年代,沒有脫離教會而生存的音樂家,也沒有不信基督教的世俗宮廷。圣經思想和教會活動被社會廣泛承認,并且是整個社會生活的中心支柱。當時教堂唱詩班的音樂表演活動極為頻繁:每天的排練,每周六晚上和周日全天的演出,每年三個重要的節假日和無數小宗教節日。
一個曾與少年時期的巴赫有密切私人關系的教堂樂師凱勒在自傳中寫道:“我們那里的小學從七年級就開始教導有關基督教信仰的知識,學校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以圣經、贊美詩歌和宗教教條為基礎,教孩子們讀、寫、唱、算等方面的能力?!边@種神學教育對巴赫產生極大影響,在愛森納赫中學里,必須牢記和背誦《舊約》中的詩篇、神圣語錄和使徒書;在奧爾德茹夫和呂納堡中學里,要學習路德教派的經典教科書《洪特爾概論》,熟悉路德教派的教義,并對馬丁·路德本人的著作和其他宗教領袖撰寫的教義爭論和宗教實用書籍進行研究。這一切都為他日后成為偉大的宗教音樂家打下了牢固的神學理論基礎。
教堂音樂、主日崇拜和圣經話語成為巴赫整個學生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家族產生過眾多偉大的宗教音樂家。巴赫少年時因父母去世,年僅14歲便在小鎮上做管風琴手。巴赫在就讀于紐倫堡神學校時,由于“他極為完美的高音”,不但在學校唱詩班里擔任領唱,還被當時頗有名氣的圣米歇爾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并被選為圣歌獨唱。
1708年,當巴赫從事第二份管風琴師的工作時,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教堂康塔塔(即包括獨唱、重唱、合唱的聲樂套曲,一般包含一個以上的樂章,大都有管弦樂伴奏,與中國的大合唱體裁特點十分相近)作品。1723年,巴赫得到萊比錫的圣·托馬斯路德教會唱詩班的職位,他認為這是神將他帶入全時間侍奉的呼召。此后直到1750年去世,他一直將自己完全沉浸于為了崇拜活動而創作康塔塔、圣樂和受難曲的工作中。這段時間是他整個職業生涯中最多產的,也是將宗教藝術推至最高境界的時期,共為教堂創作了5套,近300部可供全年演奏的宗教康塔塔,《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和《圣誕節清唱劇》等是其一生中最偉大的聲樂作品。
回顧巴赫的創作道路,他與很多作曲家不同,他從未得到過某一位正式老師長期的指導,所以他幾乎是全靠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將所從事的大量管風琴和唱詩班工作中的音樂與信仰聯系起來,并使其升華。
歌德曾對巴赫的音樂給予高度評價:“就如永恒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動,我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器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內在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span>數百年來,巴赫一直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傳道人之一,很少有作曲家能像他那樣,通過音樂使耶穌基督的福音如此徹底地進入人們的心靈。因此對于眾多二次創作巴赫作品的表演者來說,在追求個人演奏風格的同時,必須以作曲家的宗教思想和神學觀念為出發點,也應當用如同“聽道”的心去領悟他的作品。
我們以巴赫的《圣誕節清唱劇》為例,對他的宗教音樂進行解析。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美學認為,音樂是反映人類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的符號語言。每部藝術作品都是通過具有一定含義的符號或符號體系,塑造特定的藝術形象。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藝術作品風格復雜,內容多與宗教相連。巴赫的《圣誕節清唱劇》就是一個典型,我們可以從這部作品的結構編排、數字符號、節奏型、通奏低音和配器這幾個方面對其符號語言進行了解。
《圣誕節清唱劇》的劇本選取了圣經中耶穌誕生的內容,規模龐大,氣勢宏偉,其中大量詠嘆調和合唱曲的旋律取材于世俗康塔塔,這些樂曲,最初是為各種不同的場合寫作的。但巴赫沒有簡單地給旋律填上歌詞,而是在世俗音樂的語言描述中,充分運用符號象征法,在詩歌性的宣敘調、詠嘆調及樂曲片斷中對宗教信息進行深層闡述和詮釋。
在結構編排上,《圣誕節清唱劇》的6首康塔塔,除了使用傳統清唱劇的聲樂、弦樂編排外,在管樂的配器上也具有獨特的循環性特征。其調性及配器符號的循環編排,除了具有與其他藝術作品一樣結構嚴謹、主題突出的作用外,還深刻闡述了圣經中“基督再來”的神學觀點。另外,循環比喻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征,就是與圣經中揭示真理的方法相吻合,中音調性的出現比喻耶穌從天國降到人間,巴赫用調性及配器的編排方式對基督從天國降入人世,并在釘死在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復活回到天堂的主題進行闡述。
總譜數字上,第一首康塔塔的兩篇宣敘調:《那些日子,該撤亞古大督有旨意下來》與《至終,大衛的后裔,可愛的救世主來到人間》的總譜音符數量相同,都是162個音符,它們的結構都是2×3×3×3,3代表三位一體的神,2代表神與他的獨生子,以及他們共同出現在兩首宣敘調中,表明基督希望世人與他在靈魂深處可以同心。
在節奏上,第26首牧羊人的大合唱《我們現在去伯利恒,看看所成就的事》,為了表現《路加福音》中“他們急忙去了”的狀況,巴赫用十六分音符作長笛和第一小提琴的主旋律節奏,以代表牧羊人奔跑時的急促心情,同時聲樂主題用了相反方向的旋律線條,以表明這是一條與世人走的路相反,是拋棄世俗萬物,一心歸向基督的路。同樣,第15首《快樂的牧羊人,快去看那可愛的嬰兒》里,獨奏長笛和男高音用三十二分音符平行前進,讓人們感受到急促奔跑時的急促心情。男高音與長笛伴隨著高聲部唱句“現在讓我們出發”而出現的下行動機的音階,象征著基督與牧羊人同行,如果沒有他,牧羊人就無法找到亮光的方向。
在通奏低音上,《圣誕節清唱劇》的第一首福音宣敘調《那些日子,該撤亞古大督有旨意下來》的最后一句“他們在那里的時候,瑪麗亞的產期到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的通奏低音緊接著之后的宣敘調“至終,大衛的后裔,可愛的救世主來到人間,現在雅各之地晨星閃爍,光芒四射。起來吧,錫安的百姓,不要再哭泣,因為主已勝過了世界!”這一段里“閃爍”一詞用了最高音,“現在雅各之地晨星閃爍”用相同功能的和弦,“哭泣”則配以不和諧音程,象征基督獨自承擔所有人心靈的悲傷。
這兩段宣敘調的每個聲部都有不同的寓意,男高音扮演福音傳教士的角色,兩支柔音雙簧管分別代表基督與錫安百姓。所有和聲支撐基礎的通奏低音在兩首宣敘調之間緊密相連,象征著世人對神信靠的根基。
在配器上,《圣誕節清唱劇》中小號的象征法,如同巴洛克時期的其他宗教音樂作品,通常有以下幾個作用:比喻圣父與圣子的神圣權柄;宣告基督為了世人能得永生的生命而降世為人的大好消息;表達世人接受基督之后的無比喜悅的心情;信仰基督的人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會跌倒等。而在用于圣誕節第一和第二天的兩部康塔塔中的圓號扮演了牧羊人的角色,圓號柔美以及剛勁有力的音色不僅鏈接了銅管、木管和弦樂,起了填補空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以基督為代表的牧羊人不僅以無限慈愛呵護羊群,而且在羊群受到攻擊時,會義無反顧地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他們。
另外,《在伯利恒曠野之地》中的柔音圓號和獵號以連續不斷的八分音符出現,是耶穌愿世人依靠神的愛心與基督共同戰勝敵人的比喻。
巴赫的作品風格影響著無數音樂家,在技術化時代的今天,人們很容易專注于藝術美學價值的外在體現。而全面正確地理解《圣誕節清唱劇》中隱藏在藝術形式背后的符號語言,除了應從音樂技術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更應從符號學的角度,挖掘其中深刻的宗教思想和神學觀念。
上一篇 鋼琴,最佳啟蒙樂器,沒有之一
新琴散味,這樣最快最方便 下一篇